2025-07-15
作者:冯书遐
光伏产业
是中国崛起速度最快的
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也是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
优势产业之一
更是中国近代工业史上的一个奇迹
值此中国光伏发展20年之际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倾力打造
国内首部光伏行业大型纪录片——《逐光》
7月14日
通威重磅登陆
《逐光》第二集《天外有天》
通过专访全国人大代表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
通威集团董事局刘汉元主席
深度聚焦通威高纯晶硅生产基地
为全球观众
解码全球光伏行业首家世界500强企业
通威如何通过持续技术创新
助力中国光伏赢得全球领先地位
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
这也是通威继2021年登陆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工业纪录片
《大国重器》之后
再次登上国家级平台的重磅纪录片
第二集《天外有天》不仅溯源光伏的诞生,更带领观众进入时下最前沿的光伏制造现场,从多晶硅原料生产、到单晶硅片制造,再到电池片和高效组件,看产业链协同创新,打造降本增效“中国方案”。
多晶硅是生产太阳能电池片的原材料,其纯度直接影响下游电池片的转化效率。该集聚焦了通威旗下永祥股份全球最大高纯晶硅生产基地,揭秘永祥晶硅技术的全球领先性。
央视《逐光》第二集《天外有天》画面
在央视镜头下,通威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晶硅工厂还原车间里,40台全球最大的还原炉每天可以生产180吨高纯晶硅。片中呈现了通威通过对工艺的极致优化,在能耗和成本控制上做到了全球领先,纯度高达“11个9”(99.999999999%),相当于在一千亿个原子中只有一个杂质,不仅如此,能耗降低了5.3%,仅这一点进步就意味着每年将节省上百万元的能耗支出。
央视《逐光》纪录片采访永祥股份副总经理罗周
永祥股份副总经理罗周表示,技术的进步始终无止境,很多改进都是通过一代一代技术的不断迭代。目前这条线还有空间可以提升,不仅仅是20万吨,未来还可以做到23万吨、25万吨,同样的设备其实还有很多的潜力可挖。
央视《逐光》播出通威高纯晶硅生产画面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刘汉元主席接受采访时表示,15年前,中国开始进入光伏领域,那时候用的多晶硅核心材料几乎80%至90%以上全部来源于德国、美国、日本,当时说的“三头在外”就包括核心材料、核心技术在外。随着中国一路追赶上来以后,多晶硅从年产一千吨,到后来两千吨、一万吨,逐步实现了多晶硅纯度五个9、六个9、十二个9,相当于全国每个人发100个到1000个鸡蛋不能出现一个鸭蛋,纯度就要达到这种程度。刘汉元主席表示,全面的超越,不是偶然、不是巧合,而是人类到今天为止在这些领域里真正的先进制造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刘汉元主席接受央视《逐光》纪录片采访
以通威为代表的中国光伏企业用5年时间,将高纯度多晶硅的市场价格从高峰时的每吨300万元下降至每吨4万元左右。如今,全球每10片光伏电池中,就有7片使用中国的多晶硅原料。今天,光伏领域制造的高纯晶硅,已经完全满足半导体芯片的制造。这场始于提升多晶硅纯度的技术共振,正在重塑全球高端制造的底层逻辑。
央视《逐光》纪录片播出通威高纯晶硅生产基地画面
不仅如此,通威每公斤硅材料的碳足迹从45千克压缩到18千克,这意味着每块光伏板从诞生之初就流淌着绿电的基因。
在刘汉元主席的带领下,通威持续深耕光伏新能源产业,公司光伏产品成本、质量、效率世界领先,是全球光伏行业的重要参与者与推动者之一。截至目前,公司高纯晶硅市占率全球第一;电池出货量连续8年全球第一,并成为行业首家电池出货量累计超过300GW的企业;组件出货量位居全球前五,产品远销70余个国家和地区。
光伏激荡二十年,通威正以奋发者的姿态走向世界,用技术创新、超级智造,用无愧于时代的责任担当阔步迈向全新征程。
《逐光》大型工业纪录片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继《大国重器》《大国建造》《动力澎湃》《栋梁之材》等一系列精品纪录片后,重磅推出的新品力作。纪录片立足全球视角,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旨在对中国光伏屡次在逆境中崛起的光辉历史进行梳理和总结,讲述中国光伏在全球能源转型和世界经济复苏中的角色与担当,深刻阐释“双碳”目标的全球共识之下,中国光伏如何聚焦高质量发展,推动着世界发展动能向绿色转型。
《逐光》大型工业纪录片共五集,每集30分钟,涵盖光伏产业技术突破、创新应用实践、行业历史及发展脉搏等20余个典型故事,摄制组深入时下最前沿的光伏制造和应用现场,包括通威在内的光伏产业链主企业和有关高校及科研院所悉数亮相。
在专业性和权威性上,《逐光》得到了工信部、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部门和机构的大力支持,凝聚10余位顶级科学家、院士的智慧和心血。
纪录片于7月13日22:16,7月14日至17日21:56,在央视财经频道全球首播,期间在央视财经客户端、央视频、央视网同步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