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2
自从进入2021年夏季以来,全球的极端天气灾害越来越频繁。北美地区持续的罕见高温引得野火四起,单就美国西部超过100万英亩受苦,还有1.6万名消防队员正在与猛烈的干旱和致命热浪作持续斗争。而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部分地区,也一度创下了全国最高气温记录,导致起码230人死亡......
与此同时,地球上其他国家也遭遇了不少极端天气的威胁。上周,致命的洪水席卷德国西部和比利时部分地区,洪水随后冲走了房屋和汽车,引发了大规模的山体滑坡。截至7月20日,全欧洲至少有196人因此丧命。中国河南省郑州市也遭遇了强降雨带来的洪灾,官方公布的信息显示,已有73人遇难......
总体而言,仅在今年夏天,欧洲、北美、亚洲、大洋洲和非洲至少有40个国家遭受了洪水、风暴、热浪、野火和干旱等破坏性极端自然灾害的袭击,为什么地球因极端天气引发的灾害越来越频繁?
全球五大洲遭遇极端气候:高温与野火、暴雨与洪水
事实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表明,人类活动加剧了气候危机。世界气象组织也于2021年7月16日警告称,今后这类极端天气事件可能会更加频繁和严重。虽然增加的降水可以补充水供应和支持农业,但强烈的风暴可以破坏财产,造成生命损失和人口流离失所,并暂时中断交通、电信、能源和供水等基本服务。
有报道称,本次西欧因暴雨引发的洪水是一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而世界气象组织在7月16日的一份声明中说,比利时、德国、卢森堡和荷兰等国在7月14日至15日的两天内迎来了多达两个月的降雨,地面已经接近饱和。
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几个亚洲国家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印度比哈尔邦、喜马偕尔邦的强季风和北阿坎德邦的暴雨导致了这些邦的洪水和山体滑坡。孟买季风暴雨引发洪水,造成至少33人死亡。据圣塔克鲁斯气象台透露,截至19日,圣塔克鲁斯的降雨量为864.9毫米。这比7月平均降雨量827毫米还要多。据报道,拉贾斯坦邦和北方邦北部至少有65人死于雷击和雷暴。
与之相反的是,北欧一些国家则继续遭受着酷暑的冲击。近一个月来,芬兰一直经历着异常温暖的天气,该国大部分地区的温度超过25摄氏度。在芬兰,超过25.1摄氏度的天气就会被定义为极端高温。
据芬兰气象研究所称,本周芬兰南部的一些地区可能也会非常炎热。根据2021年5月发布的一项研究,人为气候危机造成的俄罗斯异常高温是大范围森林火灾的背后原因。西伯利亚东北部的萨哈-雅库特地区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共有216起野火发生。
回看北美地区,今夏遭遇的极端气候则更加严重,加利福尼亚州、犹他州和加拿大西部经历了创纪录的高温。
就在本月9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死亡谷的气温第二次达到了54.4摄氏度,创造了地球历史上最高温的记录。该地区上一次创造54.4摄氏度的世界纪录是在去年8月16日。而加州大学的水文气候学家帕克·威廉姆斯说,加州面临着严重而异常的干旱,也是自公元800年以来最严重的干旱。
事实上,根据美国国家消防管理机构国家跨部门消防中心的数据,截至今年7月,美国13个州共发生了80起野火,烧毁了1174,86英亩的土地。其中蒙大拿州有18个,爱达荷州有17个,加州有9个,俄勒冈州有8个。全国野火在一年内增加了21%。从1月1日到7月19日,共发生了34941起火灾。全美因野火而被烧毁的地区增加了40%,烧毁了2509231英亩。
从整体来说,2021年极端天气引发的一切灾难,都要比往年来得更严重一点,如今气候变暖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远超科学家们曾经做出的预测。
气候灾害罪魁祸首——全球变暖
今年的气候灾难甚至引起了联合国的强烈反应,就在本周一,近200个国家也开始在线谈判,协助联合国完成一份新的科学报告。这份报告将成为秋季峰会的主题,旨在防止全球范围的气候灾难。
世界气象组织负责人Petteri Taalas通过Zoom对大约700名代表说:“你们即将完成的报告将对全世界非常重要。国际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的评估将对今年11月格拉斯哥气候会议至关重要,正是全球变暖加剧了这一切灾难,更加大了采取果断行动的压力。多年来,我们一直警告这一切都是可能的,这一切都将到来。”
自从IPCC协商通过《巴黎协定》后,各方承诺将地球表面温度上升控制在比19世纪末水平高出2摄氏度(3.6华氏度)的水平。
迄今为止,全球化石燃料燃烧、甲烷泄漏和农业生产造成的碳污染已经使平均气温上升了1.1摄氏度。他们在2015年的协商中还提出了将升温限制在1.5摄氏度的雄心壮志,毫无疑问,许多缔约方认为这一目标可以被安全地忽略。(照此测算,全球气温上升的空间只剩下不到0.4度。)
但IPCC在2018年的一份特别报告显示,对人类和地球来说——如果气温再升高2摄氏度,极端气候的破坏力将不可估量。
对此,IPCC的主要成员、梅努斯大学教授彼得·索恩告诉媒体:“1.5摄氏度成为了事实上的目标”——也证明了IPCC在制定全球政策方面的影响力。科学家们计算出,到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