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7
作者:侯兵hoping的光伏与储能笔记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寒冬中,光伏企业凭何破内卷?是充实的现金储备?是成本控制能力?抑或只是简单的海外产能布局的“凑巧”?
在我看来,这些可能都只是锦上添花的因素,最终角逐的无疑是技术迭代能力。所以也就有了今年电池技术之争,此间的声响甚至远远盖过了残酷的供需矛盾和海外关税争端。
无他,技术的进步无疑加快了人类全面拉开新能源自由时代和更加璀璨物质生活的伟大序幕!
当下,光伏行业从正面效率的极致追求到双面率极致优化再到立式安装在部分场景实现经济效益最优原则的思考最后到运营商通过模型优化考量成本与效率之间的关联……这些光伏行业过去不曾有过的深刻变革正在告诉我们:全球之大,不同场景甚至不同安装方式都在催生对组件技术需求的多元化趋势。
从国际博弈角度上来看,只有技术能力的持续引领才是突破贸易壁垒的唯一有效途径。
基于以上认知,光伏笔记特别关注在光伏科技领域取得多路线卓越成就的优秀企业。近期,通威股份连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TNC G12R-66组件效率跃升至惊人的25.28%!震撼业界,极大拓宽了TOPCon技术量产效率的空间和想象力。
那么,通威何以洞开组件效率跃升的技术之门呢?
通威高效组件智能制造生产线
1
技术的基因
刘汉元是一位技术达人:工程师出身,钟情于技术创新,热爱将技术创新运用到生产力的极致提高上来。不仅仅在水产养殖和饲料行业,在光伏产业上,刘汉元更是躬身入局,深刻掌握技术发展的脉络,还对行业趋势作出了有力而前瞻的判断。
2022年,刘汉元亲自领衔撰写并出版了一本名为《未来四十年,太阳能革命愿景》的书籍,系统阐述了其对光伏产业的看法,定义并描述了人类太阳能时代的技术趋势和绿色未来。
笔者从头到尾学习了一遍,顿感不过瘾,翻之又翻。一家千亿企业的领导人,描笔未来,娓娓道来,绝不是一时之兴起,而是一以贯之的热爱,才有了对技术、产业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洞见。
由此可见,对技术的执着、对产业的深刻洞察,深深地扎进了通威的企业文化和基因里。于是乎,其就有了两个不设限:研发投入不设限,人才培养不设限!
通威对一项技术产业化的同时,也会为下一代技术前瞻性地留下改良的口子,这也让其成为为数不多真正实现PERC电池大规模良性改造的企业之一。此外,面对2025年N型技术全面普及的产业趋势,通威在技术研发的储备更显战略前瞻性——已为TNC技术路线储备了至少三个技术迭代的升级空间,谋划了更长远的未来。
通威TNC技术进步的重大进展情况一览:
2020年
布局TOPCon技术;
2021年
建成行业首条210 PECVD Poly电池中试线;
2023年
南通大学/微导、通威主导的管式PECVD技术两次荣登光伏知名科学期刊《Progress in Photovoltaics》(PIP)2023年1月年度及3月封面文章,中国管式 PE-Tox&Poly 成果填补了行业空白,在国际上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转载,实现了在TOPCon电池制造技术环节的创新突破与领先;
通威“高效硅钝化接触太阳电池(TNC)技术”成功入选中国光伏行业协会评选的《2023年度光伏行业创新成果推介目录》,成为行业内唯一入选的TOPCon电池技术;
2024年
4月,TNC M10标准尺寸组件功率达到613.2W;
5月,TNC G12标准尺寸组件功率达到743.2W,创造行业TOPCon组件双纪录;
12月,通威太阳能自主研发的“高效N型TOPCon太阳能电池”成功荣获“四川省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产品”认定,这是通威太阳能首次获此殊荣,也是四川省自2013年开展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认定工作以来,太阳能电池产品首次入选,实现了太阳能电池在四川省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名单中的零突破;
12月24日,在2384*1303mm标准尺寸下,通威TNC 2.0 组件正面功率达到763.4瓦(较市场同版型组件功率提高约40瓦),转换效率突破至24.58%;在2382*1134mm标准尺寸下,通威TNC 2.0 组件正面功率达到663.5瓦(较市场同版型组件功率提高约40瓦),转换效率突破至24.56%,刷新TOPCon两款主流版型的功率和效率纪录;
2025年
3月20日,在2384*1303mm标准尺寸下,通威TNC 2.0 组件正面功率达到778.5瓦,转换效率突破至25.06%;在2382*1134mm标准尺寸下,通威TNC 2.0 组件正面功率达到682.8瓦,转换效率突破至25.28%(TÜV测试),再次刷新TOPCon两款主流版型的功率和效率纪录。
可见,科技创新已深刻镌刻在了通威的基因中,这也将帮助通威在未来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2
引领主流TOPCon技术变革
通威股份在TOPCon技术领域的强大研发实力,最初见证于管式PECVD技术。与TOPCon其他领军者深根于LPCVD不同,通威选择了PECVD路线,并主导完成其研发和量产导入。据InfoLinkConsulting统计数据显示,作为后起之秀的PECVD解决方案占据56%的市场份额并超越了先行者LPCVD路线。
作为业界少数大规模且高效完成P型电池向N型TOPCon技术改造的企业之一,通威在TOPCon2.0时代仍持续引领,组件效率连续多轮刷新纪录……种种成绩,让业界颇为震撼。
2025年3月20日,在2384*1303mm标准尺寸下,通威TNC2.0组件正面功率达到778.5瓦,转换效率突破至25.06%;在2382*1134mm标准尺寸下,通威TNC2.0组件正面功率达到682.8瓦,转换效率突破至25.28%(TÜV测试),再次刷新TOPCon两款主流版型的功率和效率纪录。这一结果无疑继续巩固了TOPCon技术的主流地位和提效想象空间,更证明了其技术领先性和前瞻性。
虽然只是实验室产品的效率纪录但却意义非凡:
1、这次TOPCon组件效率实现25.28%,证明了TOPCon2.0技术量产效率提升的潜力巨大,与BC技术正面效率差异大幅缩窄。
2、这次效率全部是基于可量产技术,通威已经着手量产准备。这不仅为通威TNC2.0产品带来质的飞跃,也为TOPCon企业带来了新的希望和目标,指明了方向。
通威在TOPCon领域的领先,为其连续8年成为全球电池出货冠军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将继续为这一当前主流技术进步添砖加瓦。
3
通威的TOPCon2.0效率进步来源于哪些技术?
TNC2.0组件效率续创新高并震撼行业的技术来源:908技术(通威自主研发的0BB技术)、Poly Tech、TPE技术(通威边缘钝化技术)、钢网印刷等技术,组件光学、电学设计的适配优化,同时叠加组件高通量密排技术。其3月20日宣布的TNC-G12R 66组件效率纪录相较于2024年12月底,实现了0.72%的跃升。
从以上提效的技术来看:从表面钝化到边缘钝化再到细栅线、无主栅(908技术),最后到组件领域的技术融合提升综合性能,降低电池到组件的效率损耗及封装技术大提升。我们看到这一次惊人的成就,不仅是电池、组件和封装技术的全面升级和突破,更是可以直接导入规模化量产的技术,为接下来全面提高生产侧效率提供了有力支撑。具体如下:
1、管式PECVD poly沉积:
来源:某技术论坛沈文忠教授主题演说
沈文忠教授肯定了P+Poly-Si采用PECVD的优势(优于LPCVD),进一步提高TOPCon电池钝化效果,实现效率提升。
2、908无主栅技术通威独立开发的908技术相较于传统0BB技术,减主栅、减刚度、减受力,综合发电效能更优。908技术的运用,减少了光线遮挡,大幅提高了效率。
908无主栅技术
3、TPE边缘钝化技术与Poly TechTPE边缘钝化提效也十分明显,预期提升超过0.2%组件效率。Poly Tech技术的应用则让TNC2.0组件的双面率得到明显提升。
4、其他通威的钢网印刷技术通过颠覆性的全开口钢网设计与工艺创新,在提升电池效率、降低银浆成本、优化生产稳定性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光伏电池金属化领域的进展主要涉及铜浆、银包铜、铜电镀和叠栅技术;在先进封装领域,通威的高通量密排技术也持续引领行业提质增效。
对于未来技术的提效空间,通威股份光伏首席技术官邢国强博士表示,TNC组件未来的提效空间还很大,远未结束,通威同时储备了更多提效技术将在未来得以体现。
4
为什么要研发多条技术路线不怕冗余吗?
公开资料显示,2024年6月通威全球创新研发中心正式投入运营。该中心定位于研究各类未来可能突破的光伏主流技术,配套完备先进的材料测试中心和产品可靠性测试中心,其中T6车间为行业内车间面积最大、中试产能最高、可升级能力最强的一体化研发车间。
除持续对TOPCon技术加码外,通威在HJT领域也已积累丰硕研发成果,截至目前已连续11次刷新HJT组件功率与效率纪录。公司在近期还公告其HJT组件创造了晶硅组件全面积效率纪录,进一步验证了通威的持续引领并面向未来的能力。
此外,公司在TBC及钙钛矿/晶硅叠层技术方面也有领先的研发优势,这无疑践行了通威技术研发为企业本身防风险、找方向、定位市场、研发主流技术的初衷。
通威技术的掌舵人邢国强博士是一位典型的技术派专家,严谨、低调和务实,坚持从技术第一性原理出发,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邢博士认为,TOPCon是目前的主流技术,而BC、HJT、钙钛矿/晶硅叠层技术也各有优势,在得到市场大规模验证之前,不适合下定论说谁行谁不行。通威的技术研发理念便是“全面布局行业主流技术路线”,在TOPCon、HJT、BC及钙钛矿/晶硅叠层技术上全面发力,持续引领。
通威对各种主流技术路线的持续研究,恰巧符合了当前技术与需求多样化的趋势。而技术最终目的是给客户带来价值最优的产品和组合,而不是用一种技术强行灌输给客户。
不同于单独押注某一技术路线的企业,通威对技术的理解、坚持和选择,也许更当其时,可能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