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0
作者:冯静
在浩瀚的追光之旅中
每一颗星辰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于筑梦的伟大征途上
每一位通威人都是前行路上的灯塔
他们是以勤勉铸就辉煌的匠心者
他们是用汗水浇灌希望的耕耘者
他们是以智慧点亮未来的追光者
他们是用责任撑起天空的担当者
榜样不遥远,力量在身边
让我们携手并进
从他们的故事中汲取力量
让榜样之光
照亮你我前行的道路
本期
《通威人 | 身边的榜样》
一起了解
通威太阳能眉山公司
电池四厂B班丝网组的奋斗故事
“管理不是人多人少的问题
是把每个人的力气都用在刀刃上”
通威太阳能眉山公司电池四厂
B班丝网组经理范波
一边展示着班组建设PPT上
“97人、498万片/日产量”的红色数字,
一边说道
作为公司7月五型班组效益评比的第一名
这个数字背后是
丝网组人机比达到4.61的跨越
是银浆单耗降至0.828的精细
是非硅成本降至8%的增效
更是一套让团队效能持续进化的管理逻辑
在这里,“少”不是压力
而是重新定义“优”的契机
01 用“三张清单”织密效能网
清晨8点40分
资深组长王忠林的早会已经开了5分钟
早会新增的“3分钟快速对齐”
能够同步异常处理进度及质量警示案例
王忠林面前的白板上平铺着
三张塑封表格
左侧的“异常分级清单”
用红黄绿三色标注着昨晚的设备状况
中间的“协作任务清单”
明确着谁带新人、谁盯关键机台
右侧的“技能雷达图”上
每个人的长板、短板一目了然
丝网组目前实行协作量化指标
设定“跨组支援响应速度”考核
去年班组调整初期
面对人员结构变化
王忠林没急着催产量
而是带着骨干蹲在车间
画了张“问题地图”
标明哪些异常是设备卡壳
(A级,需30分钟内必须解决)
哪些是参数漂移
(B级,需2小时闭环)
哪些是清洁不到位
(C级,需当班清零)
王忠林组织开早会
为及时发现改善不良
班组与Vsky合作开发
《车间不良数据推送》
当机台异常处理流程嵌入系统
会自动触发责任人通知
最妙的是那张“技能雷达图”
新员工小张刚来只会操作1号机
图上“多机台操作”那项是空心圆
三个月后,这个圆被涂成了实心
这期间,王忠林每天让小张
跟着周纪练1小时网版修复
跟着夏德彬学30分钟参数调试
现在班组37人能跨岗操作
比去年多了25人
“人机比能降下来
靠的不是硬塞任务
而是让每个人的技能圈都能
覆盖更多岗位。”
02 给网版算“长寿账”
去年年初
周纪和团队发现
二道网版平均印到53万片
就因边缘磨损、浆料堵塞报废
“不是网版不结实
是我们没摸清它的‘疲劳点’。”
周纪和团队守了三个夜班
终于算出笔账
30%的报废
是因为安装角度太陡(90度)
边缘摩擦过大
25%是中途清洗不及时
浆料在网孔里“结了痂”
7月
二道网版寿命从53万提升至98万
四道网版寿命从54万提升至63万
现在新员工入职
周纪都会教授“三摸三看”
摸网面平整度
看边缘磨损度
测张力稳定性
班组网版因此更换成本下降37%
不是网版变贵了
是大家学会了给网版“续命”
周纪正在机台更换网版
03 让银浆“走直线”
夏德彬在机台旁介绍道
“再磨0.5毫米
弧度就从5毫米变3毫米
浆料就不会在网版边缘‘打转转’了。”
银浆是电池生产的“贵金属”
去年第一季度
班组银浆单耗总超标
夏德彬直言
“看着浆料在网版上堆出小疙瘩
就像看着钱掉地上。”
夏德彬和团队发现
原厂回墨刀弧度太大
刮过网版时总会留下多余浆料
打磨回墨刀成了新任务
从5毫米到4毫米,再到3毫米
试了17次才找到最佳弧度
那天调试时
看着银浆像细线一样均匀铺开
没有一丝堆积
现在夏德彬和团队
又总结出“三慢一快”操作法
起印慢(防浆料飞溅)
转角慢(防边缘堆积)
收印慢(防拖尾)
匀速快(保均匀度)
这套方法浆料更不易发散
使印刷均匀性更佳
助力指标提升
夏德彬正在处理浆料
从王忠林的“清单管理”
到周纪的“网版长寿经”
再到夏德彬的“银浆省字诀”
眉山四厂B班丝网组的97人
正在书写一种新的效能哲学
不是人少了要“硬扛”
而是通过机制让每个环节“不浪费”
不是技能够了就行
而是让每个人的擅长都能“补位”
不是创新要惊天动地
而是让每个细节都能“挤”出效益
这或许正是四厂B班丝网组
最珍贵的成长逻辑
当管理能让“对的人做对的事”
当技能能让“每个动作都生效益”
团队就不会困于“人多人少”
而是永远向着“更优”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