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0
11月17日,中国光伏太阳能高效760W+俱乐部第十六次圆桌会议在四川成都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通威股份有限公司担任轮值主席单位,安徽光势能、安徽华晟新能源、东方日升、广东明阳光伏、广东泉为科技、国电投新能源、国晟科技、金刚光伏、琏升光伏、润海光能、上海恒羲光伏、通威股份、中建材浚鑫、珠海鸿钧新能源(按中文首字母排序)等十四家俱乐部成员单位的主要领导及行业专家共同出席。迈为股份与SOLARZOOM作为特邀嘉宾参与本次圆桌交流。

会议以“异心向荣,威动未来”为主题盛大召开。与会各方代表聚焦异质结技术的发展前沿与量产实践,踊跃建言献策,共同展望行业机遇,旨在携手构建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共赢绿色未来。
通威股份光伏首席技术官邢国强博士出席会议并致辞。邢国强博士对莅临会议的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当前光伏行业正经历技术革新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通威全球创新研发中心在投产16个月内实现组件功率从730W到780W的四次重大突破,并将银耗量降至4mg/W以下。面对多技术路线并存格局,邢国强博士强调HJT技术凭借简化的工艺流程、超高组件功率、优异双面率等综合优势,未来市场份额将持续扩大。此次会议为行业搭建了重要交流平台,通威将携手俱乐部成员共同推进异质结技术的产业化进程,推动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

通威股份光伏技术中心部长龙巍博士主持本次会议。在专题报告环节,龙巍博士作了题为《780W异质结电池组件开发进展》的主题演讲,重点展示了通威在780W异质结(HJT)电池组件研发上的重大突破,目前通威银包铜组件加权平均功率达775.9W,铜互连组件最高功率突破780.2W;此外,目前通威已完成5MW全自动试验线建设,小尺寸叠层电池研发效率已达34.94%,商用尺寸210半片叠层电池全面积转换效率突破30.58%。

苏州迈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剑作了题为《钙钛矿/异质结叠层电池整线解决方案》的主题演讲,系统展示了迈为在钙钛矿/异质结叠层电池领域取得的技术突破与产业化进展。他指出,迈为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条大尺寸钙钛矿/异质结叠层电池整线解决方案已实现200MW中试线产能,电池转换效率突破30%,并通过前置印刷、喷墨打印等核心技术显著提升了大面积薄膜均匀性。并进一步展望,预计2026年量产线效率将提升至32%,同时迈为已规划21.38亿元的钙钛矿装备产业化项目,将为行业提供从研发到大规模量产的全周期解决方案。

在专题讨论环节,龙巍博士同嘉宾就136号文政策背景下HJT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策略、HJT能效标准及技术路线协同的共识、740W级HJT产品量产时间表与技术实现路径、应对银价波动情境下的HJT产能优化与市场拓展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关于136号文政策背景下HJT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策略
国电投新能源副总经理李洋表示五大六小电力集团目前针对136号文还在更新投资测算,梳理项目情况,后续招标工作尚不明朗,但关注的重点是产品价格与适应市场变化的电价机制。当务之急是提升异质结产品的转换效率,推动现有产线释放高效产能,将优质产品真正投入市场。

安徽华晟新能源技术中心副总经理田介花表示,目前国外电价与农业发展模式与国内存在差异,欧洲是当前光伏垂直安装的主要落地地区。国内可参考其经验,并探索如“茶园”等本土化应用场景中的垂直安装,以及新疆地区峰谷差价大的区域,垂直安装比最佳倾角安装可获得更高收益率。国内市场目前面临客户端需求萎缩的压力,产品的长期可靠性是行业共同面临的挑战,需要产业链各企业通力合作,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琏升光伏副总裁唐豆豆表示,据相关数据显示,今年异质结的出货量相比2024年有所下降。这一方面反映出当前市场竞争的激烈与产能过剩的行业背景,另一方面也表明异质结技术在大规模产业化进程中,依然面临成本控制、供应链协同等多重挑战。异质结技术的推广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们呼吁大家一起把HJT的市占率提高,一起深耕技术,场景赋能共渡行业低谷。

二、关于HJT能效标准及技术路线协同的共识建设
通威股份光伏首席技术官邢国强博士表示,光伏作为中国“新三样”之一,已成为中国制造业的新名片,而当前异质结行业面临需求下滑与产能优化挑战,更需要明确不同技术路线的能效标准。我们应对异质结技术充满信心,当其功率突破770W时将具备较好市场竞争力。应诚实评估各技术路线的优劣,异质结在特定场景(如高温地区)的温度系数特性是一大优势。

通威股份光伏技术中心部长陈辉补充,目前异质结三分片与四分片的对比,三分片在成本、功率与改造成本上占优,四分片在双面率与客户接受度上更优。但实证数据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理性评估各技术场景适配性。

三、740W级HJT产品量产时间表与技术实现路径分析
国电投新能源董事长陈永存从投资方角度指出,异质结产品必须在未来能源结构中占据明确位置。当前阶段的核心任务是推动效率快速提升,确保具备量产能力的产线能够稳定输出高效产品,以实际发电表现证明异质结技术的市场竞争力与投资价值。

珠海鸿钧新能源CEO李长红认为,异质结要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关键在于在未来1–3年内实现技术快速迭代与产能高效转化,并与行业伙伴形成合力,通过“抱团取暖”共同提升产业链综合竞争力。

上海恒羲光伏首席技术官梁建军提出,未来的异质结技术发展需聚焦三大关键领域以实现根本性突破:首要任务是攻关电池端的光转技术,从源头增效;其次,必须攻克组件端多分片设计的量产工艺瓶颈,实现高效、稳定制造;与此同时,要系统化地提升产品的长期可靠性与耐久性,以此来打通异质结从实验室创新到规模化应用之路。

四、应对银价波动情境下的HJT产能优化与市场拓展探讨
润海光能研发总监连维飞指出,润海在异质结产品优化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如钝化工艺改良、笑气替代、PVD窄掩膜、钢网版加低银含技术、以及低衰减封装方案等等。但当前产品性能提升仍是亟待攻克的核心挑战,要解决这一问题,亟需在关键材料体系与制造工艺等环节实现协同突破,确保先进技术能从实验线稳定、高效地平移至大规模量产线,从而充分释放现有产能的潜力,提升整体竞争力。

中建材浚鑫副总经理郭万武表示,在当前行情不好的环境下,技术升级的可行性与我们现有存量规模下的投入的偏差依然存在,体现在大家虽然都认同某一技术方向具备潜力,但实际推进仍然较为审慎。在可靠性方面,在电池端我们通过工艺优化实现了大量硅基薄膜微观层面的优化工作,在组件端我们也已完成充分的户外实证测试与比对。异质结前期可靠性的不完善随着对关键工艺和原材料理解的不断加深,产品性能的基本面已趋于稳固,我们对整体可靠性也更具信心。第一阶段740W功率方案基本确定,在此基础上,我们相信后续760W乃至780W的实现路径也将更加清晰。

上海恒羲光伏常务副总经理胡建波透露,未来将重点开拓高价值海外市场,并致力于深化与上下游伙伴的协同创新。通过紧密合作,共同提升异质结产品输出功率的长期稳定性,并构建更具弹性、安全可控的供应链体系,以增强公司的综合竞争力。

国晟科技产品总监杨均炎指出,当前市场对异质结产品的要求愈发严苛,集中体现在“更高功率”和“更低成本”两大方向。但在现阶段对比其他电池技术路线,异质结更迫切的任务是加速推出更高功率产品。他强调,近几年光伏行业技术迭代速度显著加快,各路线的新品周期不断缩短。面对这一趋势,异质结技术亟需充分、高效地整合760俱乐部等产业资源,通过协同创新和信息共享,加快新品研发、验证与量产节奏,以确保在新一轮竞争中取得主动。

广东泉为科技大客户总监王芳表示,本次会议进一步坚定了行业对异质结未来的信心。面对现实挑战,当前首要任务是聚力突破效率瓶颈,并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抱团发展,通过优势互补提升整体竞争力。

安徽光势能副总经理王继磊强调,面对当前挑战,行业应将生存与发展作为核心要务。他提出两大关键路径:一是在技术上联合攻关多分片等先进技术,并重点拓展“沙戈荒”等差异化应用场景,以充分发挥异质结产品的性能优势;二是在商业上探索集中协同行动模式,有效降低产业链综合成本,共同提升市场竞争力。

广东明阳光伏总经理张雄介绍了公司的差异化竞争战略:重点攻坚钙钛矿+异质结叠层产品研发,并战略性聚焦于BIPV等高附加值细分市场,旨在通过技术融合创新开辟差异化赛道,规避同质化竞争,从而在细分领域构筑长期护城河,稳步积累核心技术优势与市场空间。

润海光能副总经理沈敏指出,异质结产业破局的关键,在于处理好效率与成本的动态平衡关系。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是依靠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即依靠设备技术、工艺技术及材料技术的持续升级创新,重点解决量产环节中的产能、良率、返工率等关键问题,为实现高效率产品的低成本量产化夯实基础。

常务秘书长刘昶肯定了本次会议在逆势中凝聚行业共识、提振行业信心的作用,并宣布下届轮值单位筹备计划,他强调异质结发展需直面挑战,尤其需要通过场景化创新与生态协作实现破局。

本次圆桌会议期间,通威股份还邀请参会嘉宾前往参观通威全球创新研发中心展厅,深入了解通威光伏技术研发布局与成就。

中国光伏太阳能高效760W+俱乐部第十六次圆桌会议的成功举办,凝聚了国内异质结领域核心企业的共识与合力,彰显了行业对未来技术路线的坚定信心。会议期间,来自产业链各环节的领军企业与顶尖专家就多项关键议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讨,为技术演进与行业规范提供了宝贵思路。这不仅向全行业展示了异质结技术深厚的研发实力与商业活力,更传递出行业各企业协同共进、引领产业健康发展的强大决心与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