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八期

20年前,中国光伏产业一度陷于原材料、设备、市场“三头在外”的窘境。20年后的今天,这个曾被“卡脖子”的产业,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全球能源格局,我国随之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制造大国,实现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华丽转身。
要在光伏行业中生存,无疑意味着踏上一段周期性极强、充满起伏的漫长奔跑。就像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向南风窗感慨的那样:“九死一生都不足以概括它的残酷。”从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快速跃升,到多次洗牌后的再出发,中国光伏产业几经沉浮,但始终没有离开全球舞台的中央。
向内生长
欧美“双反”风波后,中国光伏企业在阵痛中踉跄前行。而这场风浪,也促使政府调整航向。2012年起,国家密集出台分布式光伏补贴政策,推出“金太阳示范工程”“光伏扶贫工作”,明确提出“培育国内市场,减少出口依赖”的产业方向,并逐步确立“标杆上网电价机制”。一时间,从工业园区屋顶,到农村光伏扶贫项目,全国各地开始试水“自发自用、余电上网”。
一场“从外向内”的市场逻辑切换,在寒冬余烬中发生。2013年,国家能源局首次明确提出“年新增光伏装机10GW”的目标,最终以10.9GW超额完成,我国一举成为全球第一大光伏市场。
新一轮技术路线也在蓄势待发。
长期以来,多晶硅路线是市场主流,单晶硅因造价高、效率提升不明显被视为“小众技术”。而一家叫隆基股份的西北企业却坚定地踏上发展单晶硅的“逆势之路”,并在后来彻底颠覆行业格局。与此同时,全球光伏产业格局也在快速重塑。在头部企业带动下,中国组件不仅满足国内装机热潮,也大举出口,输出价格与规模优势。2016年,中国光伏组件产量占全球近70%,全球前十大组件制造商中有八席为中国公司,“东升西落”态势显现。
另一股重要力量全面崛起是通威。
2013年恰逢国内光伏市场井喷,通威果断出手,通过产权交易中心以8.7亿元竞得合肥赛维的100%股权,将濒危的赛维太阳能电池厂收入囊中。至此,通威完成了“硅料+电池”的双轮驱动布局。上游拥有乐山永祥高纯晶硅,中游掌控大规模晶硅电池生产,下游则依托“渔光一体”全球首创模式涉足电站运营,实现垂直整合,既掌控成本,又有技术与收益双重优势。通威的成功印证了产业链垂直整合的价值,也预示着行业由龙头企业驱动的垂直一体化模式的新趋势。除通威外,此时的隆基也已延伸业务至组件环节,晶澳、晶科等公司则向上涉足硅片、电池环节,上下游一体的巨头正逐步形成。
这一时期还有一项关键制度落地,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领跑者计划”,通过技术门槛与效率竞赛的招标机制,强制推动企业采用更高效的产品,间接推动技术迭代与标准更新。
种种条件下,产业链“内生进化”得以不断加速:上游企业掌握提纯技术、推进设备国产化;中游金刚线全面替代砂浆线,提高切割精度与良率;电池端PERC技术迅速普及;组件领域分布式与大型电站并进,系统集成需求上升。行业共识也在重申:从出口导向,到内需驱动;从补贴养育,到市场博弈。企业不再是“抢装抢补贴”的政策依赖者,而是效率与技术的竞争者。
自主崛起正在加速,但真正的考验还在前方。
成人礼
2018年6月1日,儿童节当天,中国光伏企业却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成人礼”。
此前一天,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三部委发布“531光伏新政”,大幅收紧补贴规模并下调电价补贴标准,政策突变令行业再次跌入寒冬。
国际市场也已隐隐现出风暴前的暗涌。2018年初,美国政府开始针对进口光伏电池、组件征收201关税;欧洲市场补贴逐步退出,新兴国家市场尚未接棒,出口增长乏力。
中国光伏企业在全球出口受阻、内需骤减的双重压力下,再次陷入利润下滑、资金紧张、停工裁员的寒冬。冷风中,中国光伏企业命运分道扬镳。一些中小企业停止扩产,而部分头部企业选择逆势投入,推动产能与技术迭代。
市场价格低迷情况下,通威果断启动先进技术成果应用项目,并于2018年建成投产乐山一期和包头一期合计6万吨高纯晶硅项目。当时市场对这笔投资议论纷纷:硅料价格下行,需求不足,是否冒进?但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预言,光伏周期重回平衡只是时间问题。
这场逆周期决策,为通威在两年后成为全球硅料龙头埋下伏笔,2020年,通威硅料产量跃居全球第一。同时,公司利用多元融资加速太阳能电池产线扩建。2019年3月,眉山10GW高效电池项目开建,11月,成都双流3.8GW电池项目投产,使公司光伏电池总产能超20GW,位列全球首位。技术进步成为行业破局的关键。此阶段,PERC电池快速普及,单晶PERC电池量产效率突破22%。晶科能源单晶PERC电池效率已达23.95%,晶澳推出的九主栅PERC半片组件功率达405W,相比上一代显著降低单位装机成本。
此轮行业寒冬也在2020年迎来尽头。
2020年9月,中国在联合国大会郑重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3060”目标的提出,为新能源发展注入强心针。随后政策层面迅速响应,地方配套措施密集出台,能源结构转型提速。同时,海外多个国家也将清洁能源纳入疫情后的经济刺激计划,全球市场同步回暖。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3年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5.1亿千瓦,其中中国贡献超过一半,而光伏正是贡献主力。产业格局也在这一轮浪潮中悄然重塑。低效产能加速出清,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通威、隆基、晶科、天合等企业成为主导力量,构建起覆盖原料、电池、组件、系统集成的全球供应链。
出口表现同样亮眼。2022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突破500亿美元,成为我国“新三样”出海的重要支柱。
技术演进也进入“效率为王”的新赛道。通威加速向N型技术过渡,引领行业TOPCon工艺应用超过半数市场份额。隆基、天合也纷纷投入HJT、BC等下一代技术布局。
潮水退去再出发
周期的惯性再次袭来。2023年的秋天,光伏行业迎来一次“彻底清算”的时刻,产能激增、价格暴跌、政策收紧、贸易壁垒交织而至。
2023年四季度开始,多晶硅价格腰斩,电池片、组件价格集体“跳水”。进入2024年,组件价格一度跌破0.7元/W,低于多数企业现金成本。伴随产能过剩的,还有出口受阻,美国延长东南亚反规避调查并加征关税,欧洲探讨设立碳关税,印度限制进口。
企业亏损接连爆发。安徽合肥一家电池片厂春节前“集体放假”,不再复工。有行业人士评价称,“这是一次去伪存真的洗牌。”
面对行业低谷,通威选择“稳中求进”,强调回归成本效率和长期主义。即便如此,通威仍保持全产业链高效运转,并持续在TOPCon技术方向上突破,2024年其TNC电池转换效率迈入26%时代。
当市场陷入价格泥潭,一批企业正在技术战线上酝酿反攻。从价格战走向技术马拉松,这一轮产业洗牌不再是资本的较量,而是内功的比拼。风口已过,潮水退去,真正能穿越周期的,不是一时喧嚣的赢家,而是那些在退潮之后依然默默筑底、笃定前行的长期主义者。
继往开来,抚今追昔。我们有足够理由相信,通威作为43年中国企业发展的优秀范本,以及20年我国光伏产业大开大合、起伏跌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将依然会是那位历经大浪淘沙和无数周期之下的成功穿越者。
(本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