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一线奋斗者 | 40度高温下,眉山基地守望者的一天
2019-08-16

开栏语:

面对酷暑高温,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头顶骄阳、不惧酷暑,依旧默默坚守在一线,用奉献和汗水诠释着奋斗的意义。为充分挖掘一线团队和员工先进事迹,在全公司营造“立足本职,爱岗敬业”的良好氛围,今日起,我们将推出“致敬,一线最美奋斗者”报道,深入通威各体系、板块工作一线,挖掘鲜活亮点,传递正能量,充分展现一线员工和团队的精神风貌和优良作风,全面展示通威各体系、板块发展脉动。

8月7日上午10点,一场暴雨过后的眉山市,气温已经升至35度。位于东坡区修文镇进修路8号的通威太阳能(眉山)有限公司,早已是一片繁忙的景象,挖掘机、推土机来回穿梭,8台水泵开足马力排水,办公区板房、阳光房区域,工人们正在加紧建设中。

初见王刚,头戴安全帽,身着灰色短袖,蓝色裤子和灰色劳保鞋,身材敦实,精神抖擞,正在工地上查看排水情况。他的肤色显得比同龄人更黝黑,他戏称这是工程人的“底色”。

今年40岁的他,主要负责眉山基地现场施工管理工作,参加过通威国际中心,通威太阳能成都基地一期、二期、三期项目工程建设工作,可谓是“身经百战”。

眉山基地占地近1000亩,相当于90多个足球场面积那么大,这也是王刚参建同类型项目中面积和产能最大的。为了保证眉山项目顺利投产,他每天顶着40多度的高温巡查工地,协调解决施工的难题,日均步数超过2万多步,相当于围着足球场走了好几圈。

“忙起来一个月都回不了一次家,盖浇饭几乎成了每天的固定餐。做工程就像在培育自己的孩子,从打地基到竣工验收,看着每天发生的变化,让人欣慰。”他眼中似乎闪着光。

看着记者们“毫无准备”,王刚拿来了胶鞋和矿泉水,指了指“你们这样的鞋,进去走上一圈就报废了,工地上容易中暑,要多喝水。”

做完准备工作,王刚和另外两名工程人员带着我们,像平常一样开始了工地巡查。暴雨并没有带来多少清凉,反而大大提高了空气湿度,走在工地上,让人感到格外闷热。

“水排的如何了,一定要注意安全”“围墙的勾缝要更饱满一些,这样才能够更牢固,避免后面再来返工。”每到一处,王刚都要仔细查看和了解工程的进度和施工情况。对每一处工程的痛点,王刚都如数家珍。一旦发现不合格的地方,王刚都会现场与施工方负责人员沟通协调,提出整改意见。

11点50分,走了近两个小时候后,巡查结束,此时气温已接近40度,王刚的后背早已湿透,汗如雨下。像这样的巡查,王刚每天都要进行至少两三遍,每天行走超过2万多步。

“早就习惯了!一个项目干下来,鞋都要穿坏四五双。”王刚笑着说。巡查中,我们几次险些踩到场地平整时遗留在地面的铁丝,虽然巡查时穿着公司发放的劳保鞋,王刚不时的提醒大家时刻注意脚下,防止被扎伤。

巡查一圈,鞋上满是黄泥

“通威速度不是一句口号,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是要落实到一项一项具体工作中的。”作为一个10余年工程经验的老工程人,王刚表示,做工程必须要有计划,公司确定了项目投产日期,工程部和其他部门一道,第一时间就进行了时间和任务分解,测算工程量大概占比,以及土建、基建、安装、调试的时间。

尽管夏天顶着酷暑施工,在王刚看来,比高温更可怕的是下雨天,连续不间断的阴雨天,会对工期产生较大影响。关注天气变化是王刚每天必须要做的功课。

高温下王刚补充水分

对于“身经百战”的王刚来说,几乎所有困难都能克服,而唯独多变的自然环境让他心有余悸。“其他进度慢了,我们可以加人、加机械,加班加点赶进度,天气原因我们无法左右。”王刚表示,室外作业受天气自然环境影响很大,施工单位进场后,王刚与施工单位积极沟通,根据雨季天气走势变化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科学合理安排施工,做到“雨天有准备,晴天有进度”。

“工人们经常是冒雨施工,衣服紧紧地贴在身上,根本分不出哪些是汗水,哪些是雨水。”王刚说。

顶着40度的高温,衣衫早已湿透

工作忙起来,连续三四个礼拜都不休息,晚上回到宾馆都是十一二点了,跟家里微信视频,小孩早已经睡着了。妻子知道工地生活辛苦,经常提醒我注意防暑饮食,保重身体。

特别感谢我的妻子,感谢她对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帮我稳固住了“大后方”,这样工作起来才更有干劲。

王刚表示,从步入社会的第一天就是搞工程施工,做为工程建设者要耐得住寂寞,吃点苦不算什么,家常便饭而已;做为通威工程建设的先锋,必须冲在最前面,只有企业这个大家好了才有自己更好的小家;每当看到项目按时建成并投产,做为建设者心中充满了自豪感。

每天下午,王刚都会爬到板房的高处,用手机记录下工地每天的变化,他说,做工程就像在培育一个孩子,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自己能做的就是干好工程,给大家和小家一个圆满交代。

谈及项目建设,王刚和团队信心十足

记者手记:他们一直都很拼!

1000亩有多大?一圈走下来,我们花了近2个小时,衣服湿透,脸和手臂轻度晒伤,为了拍摄一张项目全景,摄影记者试图走上一处高地,然而经过雨水浸泡的地面早已经蓬松成为“沼泽”,淤泥直接没过膝盖,无法动弹,最终,现场施工人员找来木板作为支撑,舍弃了胶鞋,才成功“脱困”。

这还不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像这样的巡查,王刚每天都在进行,他的想法是,“公司派我过来是解决问题的。”

有幸跟踪报道通威太阳能3年之久,见证了公司一路发展的辉煌,有时候我会想,他们是否可以慢一点了,还需不需要这么拼?从王刚他们身上我想我看到了答案。在通威太阳能团队身上有着一种共同的气质,“高效执行”、“不找借口、不找理由”、“只争朝夕”。他们深知,在激烈竞争的光伏市场,慢了或者停下就意味着落后、淘汰、出局,这或许就是“通威速度”、“通威现象”背后的优秀基因。